首页  > 资讯中心  > 宏观视野  > 正文

民企股进债退的底层
时间:2021-04-01

读到一句话,深有感触:未来的发展模式变了,大潮变了,不是“国进民退”,而是“股进债退”。股权支持的企业出路越来越广,这是20192020年见到的东西。

企业失败各有原因,有机制的、政策的、行业的等等各方面的原因。

企业成功一样,但他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。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企业就可能面临失败。

正是因为企业成功如此之难,我们对于未有“股进”,而因“债退”的这类企业的失败就感到特别惋惜。

尤其是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集团,没有释放对外部、对员工释放股权的意愿,体现出股权绝对集中,债台高筑的特点,最终在宏观形势不利的情况下,遭遇重大挫折。

这些企业股权结构特点的形成,是有历史原因的。

企业都是从小做到大,在最艰难的时候是一个人扛过来了,当企业已经做大,此时再谈与人分享,这是一个认知问题,更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心理问题;再加上,从小到大的持续成功,形成了老板自身的高度自信,这个时候去评价核心员工或者外部投资者的价值,很难达成一致。

股权集中的优势确实非常明显。很多成功企业的股权也非常集中。股权集中代表企业权力集中,决策高效。方向正确、方法得当的话,企业发展起来也很快。

但是股权集中的劣势也很明显。如果决策错误,崩溃起来也很快。公司管理治理上也有挑战。比如说,经常可以听到,一些大民企的治理水平,连国企都比不上。“就老板一个人想着挣钱,大家都想着吃老板的。”

这本质是一个人性问题,存在一个无法解决冲突。老板想“做皇帝”,下面的人就没有动力,企业规模大了之后,老板无法全面掌控,问题就更加突出。股权与分配权是绑定的。没有激励,就没有人负责。

相较而言,股权融资比较多的企业,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。

其一,这个企业的老板,愿意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分散、利益分配掉。在合适的结构下,股权释放了,相应的激励和责任也释放了。同时,这也是一个验证,即企业老板的立足点更多的在企业利益,而不在于完全聚焦于自身利益。这是组织层面的特点。

其二,融资需要得到新股东的认可,出资本身是有条件的。企业所在的跑道,发展的战略,治理结构,企业的管理水平,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素。这是这类企业业务层面的特点。

其三,因为持续融资,企业的债务水平得到控制。有利于对抗经济、政策波动,相对抗风险能力比较高。这是企业财务层面的特点。

因为有了这些因素,“股进债退”的底层是有支撑的,被认为会成为一个趋势,有一定必然性。

终究,任何层面的集权者都很艰难,钱聚人散,曲终人散,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考验。

来源:经济观察报



上一篇:美国应以君子而非小人之道守护领先
下一篇:拜登应勇于扭转对华政策
关闭本页   打印本页